宋元通宝
中国古代钱币
宋元通宝,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。为宋开国钱。宋史·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钱币:“太祖初铸钱,文曰「宋通元宝」。” 钱文仿八分书,形制仿唐开元。有铜、铁两种,背有星、月纹等,铁钱十当铜钱一。
简介
宋元通宝是宋代的第一种铸钱,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,钱式沿袭“周元通宝”成规,为小平钱。钱文对读,是国号加宝文的国号钱。后宋太祖传位于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,于太平兴国年间(976年—983年)年铸“太平通宝”钱,钱式同“宋元通宝”。
当时四川及福建出铁钱。福建所出铁钱,背郭清晰,铸工颇精,大受欢迎,于是又推出一种直径4.2厘米的当十大钱,书法铸工均不错,背穿上有一个圆点,可能是一种纪念钱,现存世不多。这两种“太平通宝”都为五代风格,而铸工精整,深厚淳朴可比开元钱。
宋元通宝为宋开国钱。钱文仿八分书,形制仿唐开元。有铜、铁两种,铁钱十当铜钱一。宋元通宝版别较多,除背有星、直、日、月、上菱纹外,常见的主要有:大字、长通、狭通、小字阔缘等。较为少见的有:大字右挑元、接郭、开元版低头通、铁母狭宋、阔宋昂宝、折二样等。
外型
外圆内方,钱文仿八分书,形制仿唐开元。有铜、铁两种,背有星、月纹等,铁钱十当铜钱一。
源流
原意
钱本农器,其状类铲,用以划地除草者。生民之初,人各自给自足,无所谓交易,更无所谓过筹,偶有所需,即以农器为交易之媒。是农器者,即当时所用之过筹,亦即今日之所谓币也。以后,因交易之增繁,渐致农器之不足以应用,遂象其形而制物以代之。其形状及用途均与农器之钱等,故仍名之曰钱,此通筹之所以名钱者以此。
记载
至其肇始之年代,现已无法确考。但据《管子》载,称钱之兴盖自燧人氏以轻重为天下利,至黄帝时,其法寝备,则《纪原》谓始于帝尧遭大水而始铸钱者非,此说似属近理。盖虽非始自燧人氏,其相去亦不远也。据后世多数考古家之考证,在出土之古钱中,有一种铲币与黄帝后任何时期之钱币不同,糟朽已达极点,握手即行粉碎,其花纹字体与五帝三代之器无一相同,是或即燧人氏最初所铸之钱欤?至伏羲氏乃铸棘币,据史载,伏羲氏聚天下之铜以铸币,今日所见古钱,凡文字与骨甲刻字相同者,皆系此时所铸之物也。
此后,钱之为用深人民间,各代帝王无不以铸钱为要政。神农时,铸钱尤多,惟式样仍系钟形,文字仍用刀刻,与伏羲氏所制者殆无少异。至黄帝时,对于铸币尤为努力,据史载,黄帝以柏高为圹师,炼铜铸币。又载,黄帝开首山之矿以铸币。故三代 以前,以黄帝铸币之时间为最久,而所铸之币亦独多也。按黄帝所铸之币,多数仍为铲式,但间有刀形者,字体则多为刀刻,间有漆书者。尧舜虽亦铸币,但均系拯救饥溺,偶尔举行,式样文字与前相同,并无变异。
至夏时,所铸虽亦为铲形,但全为漆书,并无刀刻字体者。总之,自有币之始,以迄夏初所通用之币,完全均为铲形。伏羲氏之棘币,绝非伏羲氏时所通行之币。其他葛天氏之圆形币,既系圆孔,亦定非通行之币。至黄帝时之金刀币,亦非通行之币,是可知在三代以前,各代之币虽大小文字问有不同,其为铲形则一也。
至商之时,除仍铸币外,又兼铸方孔圆周之币,盖取天圆地方之义也。而《古泉汇》竟谓方孔之币始于伏羲,实杜论也。因方孔之币其文字均为篆体伏羲氏时何当有篆字也,此说不攻自破。及周,一切法商,但所铸者,圆币多而铲币少也'其字体则大小篆兼有,与夏略同。至景王时,更铸大钱,文曰“宝货”。又铸刀钱,亦曰宝货,每刀之头有环一,故币制有称环法者,盖即本此也。
统一
秦始皇并灭六国,统一天下,毁灭先王,推翻前制,以便于万世自为,因收得民间之铜器而改铸重钱,虽钱质如周,而文则曰“半两”,不曰“宝货”矣。及汉,以秦钱太重,不便于用,遂改铸榆荚钱,以钱之轻有似榆荚,随风吹动,并非形似榆荚也。虽文仍曰“半两”,而实较秦钱为轻。及吕后为政,铸八铢之钱。孝文帝时荚钱益轻,乃改铸四铢钱,其文仍曰“半两”,令民自由铸造。故吴王刘濞以即山铸钱,富埒天子,邓通以蜀之铜山铸钱财过王者。然钱文为“半两”而无轮廓,故吴邓之钱布满天下。且县官可以铸钱,民亦间盗铸,于是钱益轻薄。乃令县官销半两钱,更铸三铢,文如其重。以三铢钱轻,易奸诈,乃更铸五铢钱,周郭其下,令不可摩取镕焉。
铸造
民多奸铸钱,钱益多益轻,京师铸钟官赤侧,一当五赋,俗所谓紫绀钱。悉禁郡国勿铸钱,专令上林三官铸钱,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使。诸郡国所铸之钱皆废销之,输其铜入三官。孝元帝奉承大业,温恭少欲,都内钱四十万万,水衡钱二十五万万,少府钱十八万万,都内、水衡、少府即三官钱,皆天子之私藏也。
孝武帝更铸行三分钱。王莽居摄,变汉制,更铸大钱,径一寸二分,重十二铢,文曰“大钱五十”。又造契刀、错刀,其环如大钱,身形如刀,长二寸,文曰“契刀五百”,错刀以黄金错,其文曰“一刀值五千”,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于世。莽纂位,忌恶刘氏,以钱文有金刀,故乃罢错刀、契刀及五铢钱,而更作金钱、龟贝、钱布之品,名曰“宝货”。小钱径六分,重一铢,文曰“小钱值一”;次径七分,重三铢,文曰:“么钱一十”;又次径八分,重五铢,文曰“幼钱二十”;又次径九分,重七铢,文曰“中钱三十”;又次径一寸,重九铢,文曰“壮钱四十”;及十二铢之大钱。是为钱货六品,其值各如其文。又铸大布、次布、弟布、壮布、中布、差布、厚布、幼布、么布、小布。小布长一寸五分,重十五铢,文曰“小布一百”。
自小布以上,各相长一分,相重一铢,文名为其布名,值各加一百。上至大布,长二寸四分,重一两,而值千钱矣。是为布十品,皆为铜铸,遂废汉之五铢钱。东汉马援虎贲中郎将,亲对光武申述,求复五铢,乃从之,遂铸五铢钱。后汉公孙述废铜,置铁官钱。及董卓为逆,坏五铢钱,更铸小钱,而无轮郭。悉取洛阳、西安之铜人,钟虚铜马之属充铸焉。孙权嘉平五年,铸大钱,一当五百。赤乌元年'又铸当千钱。晋元帝过江,用孙氏旧钱,轻重杂行,大者谓之比轮,中者谓之四文。吴兴沈充又铸小钱,谓之沈郎钱
宋代
至六朝,宋元祖即位,铸二铢钱,形式转细。官钱每出,民间即模效私铸,而大小厚薄皆不及。太宗明帝景和元年春,铸二铢钱。民益私铸之,由是千钱长不盈三寸,谓之鹅眼钱。劣于此者谓之綖环,贯之以缕,入水不沉,随手破碎,市井不欲流行,数十万钱不盈一掬。十一月乃罢二铢钱,禁鹅眼、綖环等钱,余皆用之。
梁敬帝太平二年四月,铸四柱钱,一准二十,后又改曰“柱钱一准十”。南史曹武在雍州致见钱七千万,皆为厚轮大廓。魏所用之钱,民多私铸,日就薄小,乃至风飘水浮。杨侃镇雍州,听民与官共铸五铢钱复上书申请之。孝庄帝从之。乃铸五铢钱,并古钱,不限大小,悉听行之。鸡眼、环依律而禁,并以京都铜像毁以铸钱,世号曰“河阳钱”。周武帝更铸钱,文曰“布泉”,以一当五,与五铢钱并行。更铸五行大布钱,以一当十,与布泉钱并行。至宣武帝大象元年十一月,铸永通万国钱,以一当十,与五行大布钱并行。
发展
隋时,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,益薄恶。初每千犹重二斤,后渐轻至一斤,或剪铁缫裁皮糊纸以为钱,相杂用之。唐时之江淮钱尤滥恶,有官炉、偏炉、积钱、时钱数色。高祖武德初铸开通钱,仰篆隶八分体,十文重一两,为开通元宝第五琦请铸乾元重宝钱,以一代十。既当国,又铸重规钱五十。及史思明僭号,铸顺天得一钱。宋太宗改元为太平兴国,更铸太平通宝。淳化后改铸,又亲书淳化元宝,作真行草三体。后改元更铸,皆曰元宝。复而冠以年号,至是改元,则曰宋通元宝。
太宗皇帝大观元年,首铸御书当十钱,以京畿泸之复铸乌背泸铜钱,诏以剪铜式,颁行诸州。前世铸钱未有草书者,始以宸翰为之,既成,以赐近臣。蜀人更私为铁钱,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宝为文。庆历以后,冠以年号,如旧神宗熙宁六年十月行折二钱。高宗更毁民私铸之毛钱。南宋之季,中国之北部为辽金所占据者多年,因之辽金之钱流人中国者甚多,且铸造均极精良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铸之夭显钱、天赞钱,形式文字均极精妙,金海陵王所铸之正隆钱、世宗之大定钱,亦均佳美。《金史》谓其中有银,或不虚也。元朝入主中国,改铸大钱,以前各代之钱体式均小.不受人民欢迎,遂渐淘汰。惟至元之末,国用不给,创行权钞,即于铜钱之右,书明权钞二字,其左方书明几两几分字样,即此一枚铜钱,权作银若干,亦即当十当百之同意也。
参考资料
最新修订时间:2024-11-08 19:47
目录
概述
简介
参考资料